骨折后下地和负重有什么区别
问题描述:请问骨折后下地和负重有什么区别?
发布于2022-03-24・浏览2294次
优质回答
顶俩健康专家团
精创内容 三审三校
骨折后下地和负重,实质上涉及到的是患者的活动程度和受力状况。下地是指患者能够在保证伤处安全的前提下,让脚部接触地面进行行走或移动,而负重则意味着患者需要在骨折部位承受一定的体重压力。
下地主要在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,或者使用了支撑设备(如石膏、拐杖等)后,可以进行的活动。这时候,患者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行走活动,但需要避免对骨折部位造成过度压力,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。
负重则是指患者在骨折部位可以承受身体重量的压力。这通常需要在骨折部位已经有一定的愈合,并且医生评估认为骨折部位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后,才可以进行。过早的负重可能会对骨折愈合产生不良影响,甚至可能导致骨折部位的二次损伤。
总的来说,下地和负重是骨折康复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步骤,但它们的时间和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。如果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疼痛、肿胀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
提示:科普内容不作为诊疗依据,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。